為什麼要減重?肥胖背後的危機
當我們站上體重計,看到數字一點一滴往上爬時,往往會告訴自己:「沒關係,我只是圓了一點。」
但事實卻沒這麼單純。肥胖,不只是外型的問題,它更是健康拉警報的訊號。
世界衛生組織甚至稱肥胖是 「慢性疾病之母」。因為它會悄悄帶來:
- 心臟與血管的負擔,讓高血壓、中風、心肌梗塞提早報到;
- 胰島素的疲乏,讓糖尿病一步步逼近;
- 脂肪藏在肝臟,最後演變成肝硬化;
- 關節在體重下磨損,走路都變得吃力;
- 甚至,癌症風險也跟著升高。
👉 減重,說穿了,是一場「爭取健康時間」的戰役。
這不僅關乎我們自己,更關乎身邊關心我們的家人。
中醫觀點:減重不能「瘦得快,卻傷了身」
在中醫來看,肥胖常和 脾虛、痰濕、氣滯 有關。許多人在減重時,最怕的不是瘦不下來,而是「瘦下來卻覺得整個人虛了」。
中醫的角色,就是避免這樣的陷阱:
- 健脾化濕:茯苓、山藥,讓腸胃吸收更順暢。
- 理氣消脂:陳皮、荷葉、山楂,幫助食物轉化,不囤積成脂肪。
- 補氣養血:黃耆、黨參,讓人即使在減重,也還是精神飽滿。
- 針灸:透過經絡的調整,改善食慾與代謝。
中醫強調的是「調和」,不是讓你瘦得快,而是瘦得健康。
飲食策略:比少吃更重要的,是吃對
很多人問:「醫師,我是不是要少吃才會瘦?」
答案是:少吃沒錯,但如果只剩「少」,就會少掉肌肉、少掉代謝、少掉活力。
正確的做法是:
- 熱量赤字:控制在每天 500 大卡上下。
- 蛋白質優先:每公斤體重 1.2–1.6 g,保住肌肉。
- 澱粉要選對:地瓜、燕麥比蛋糕、奶茶更值得。
- 油脂要聰明:深海魚油、堅果比炸雞好。
- 蔬果不嫌多:纖維養腸道,順便養好心情。
運動建議:肌肉是最好的減重藥
你可能以為減重就是去跑步、流汗、狂做有氧。
但真正決定你能不能瘦得漂亮的,是「肌肉」。
- 阻力訓練:讓肌肉留下來,代謝才不會掉。
- 有氧運動:燃燒脂肪,保護心血管。
- 間歇訓練 (HIIT):讓你的身體更有效率地燃燒熱量。
👉 減重不是「少了幾公斤」,而是「身體的比例和力量」都不一樣了。
成果案例:多管齊下,差異驚人
有一位患者,2個月體重從 85.6 公斤 → 79.1 公斤,體脂肪率從 28.4% → 24.1%。
最特別的是,雖然體重下降,但肌肉量只小幅減少,基礎代謝率依然穩定,但如果肌肉量能維持甚至增加就更完美了。
這代表什麼?
- 不是餓瘦的,而是健康地瘦。
- 不是單靠中醫藥物一途,而是加上「飲食、運動」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總結:減重是一場「全人戰役」
減重,不只是讓鏡子裡的自己變好看。
它是一次重新調整生活的機會,讓我們擺脫三高、遠離癌症風險,走得更久、更穩、更自在。
單靠藥物無法解決肥胖。
還要搭配飲食 + 運動 ,才能真正達到:
- 降脂肪
- 保肌肉
- 提代謝
- 留下更長久的健康
預約體質評估與減重諮詢
想讓自己健康地瘦下來?
👉 歡迎預約我的門診,和我一起找到最適合你的減重策略。
醫師:呂長庚 中醫師|昀月堂中醫
主治項目:中醫減重、體質調理、代謝症候群改善、慢性病管理
📍 地址:台中市西屯區福順路78號1樓
📞 電話:04-2463-6606
門診時間:
- 週一: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二:早診 09:00–12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三:午診 14:00–17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四:早診 09:00–12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五:午診 14:00–17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六:早診 09:00–12: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