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分享:五年以上肩關節沾黏的改善歷程
這位患者因肩膀活動受限,病程已超過 5 年。在初診(2025/8/2)時,肩膀抬舉角度有限,甚至連手臂要舉過頭都非常吃力,日常生活如穿衣、拿物品都受到影響。經過 浮針治療搭配關節鬆動術兩週後(2025/8/16),活動度已有顯著提升,手臂能順利抬高,動作自然許多。這樣的進步顯示,即使是多年慢性的肩關節沾黏,只要透過合適的治療與持續伸展,仍有明顯改善的可能。
什麼是肩關節沾黏(五十肩)?
肩關節沾黏,又常被稱為「五十肩」或「冰凍肩」,是一種 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因發炎、纖維化而逐漸沾黏的疾病。
形成原因
- 年齡因素:好發於 40–60 歲族群
- 外傷或手術後:因疼痛不敢動,導致肩關節僵硬
- 代謝疾病:如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異常,風險更高
- 活動不足或長期姿勢不良:肩膀長期不動,組織退化、沾黏
主要症狀
- 肩膀疼痛:夜間翻身或睡眠時加劇
- 活動受限:抬手、梳頭、扣內衣、拿高處物品困難
- 逐漸僵硬:動作越來越受限,生活品質下降
常見治療方式
西醫治療
- 藥物治療:止痛藥、消炎藥短期緩解症狀
- 復健治療:熱敷、拉伸運動、肩關節鬆動術
- 注射治療:如關節囊擴張注射,減少沾黏
中醫治療
- 浮針、針灸:快速放鬆肩部緊繃肌群,改善循環
- 中藥調理:依照體質辨證,調整氣血運行
- 拔罐、推拿:促進血流,減輕壓力
中西合併治療(建議方向)
肩關節沾黏屬於複雜且進程緩慢的疾病,中醫與物理治療整合已經證實其療效。
「2024 年 Pain Management Nursing 的薈萃分析(納入 13 篇研究)顯示:針灸合併物理治療在止痛、臨床總有效率與主、被動活動度上均優於單一治療」參考文獻(APA):
Xu, B., Zhang, L., Zhao, X., Feng, S., Li, J., & Xu, Y. (2024). Efficacy of combining acupunct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rozen shoulder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Pain Management Nursing, 25(6), 596–605.
- 浮針/針灸:鬆解沾黏、緩解疼痛
- 關節鬆動術(物理治療):改善活動度,逐步恢復功能
- 肌力訓練:避免二度受傷,維持長期穩定
📌 本案例中,透過 浮針快速鬆解肌肉,再搭配 物理治療的關節鬆動術,即使病程長達五年,仍能在短時間內看到顯著改善。
居家保養與復健
治療之外,患者的日常努力也很重要:
- 持續伸展:爬牆運動、毛巾拉伸,保持活動度
- 避免久坐不動:尤其電腦族,要定時起身活動
- 循序漸進:避免過度拉扯,防止二度受傷
- 規律治療與追蹤:不要因症狀改善就中斷治療
常見問答(Q&A)
Q1:活動度增加了,還需要繼續治療嗎?
👉 需要。肩關節沾黏屬於慢性疾病,若只治療短期而未鞏固,仍可能復發。持續治療與運動能避免症狀再發生。
Q2:肩關節沾黏會自己好嗎?
👉 有些患者會在一至兩年內改善,但過程伴隨長期疼痛與生活不便。積極治療可縮短病程,提升生活品質。
Q3:浮針治療會痛嗎?
👉 多數患者僅感到輕微異物感,疼痛感較小。
Q4:治療需要多久才會好?
👉 因人而異。部分患者數週內有進步,病程超過數年的患者則需要更長期與規律的治療。
Q5:居家該怎麼運動?
👉 建議簡單的「爬牆運動」與「毛巾拉伸」,每天規律執行,循序漸進。
小結與提醒
肩關節沾黏不是「自然就會好」的疾病,尤其是病程超過數年的患者,更需要積極治療與持續伸展。
醫師的治療(浮針、針灸、中藥)+物理治療(關節鬆動、肌力訓練)+患者自我運動,三者結合,才能真正縮短恢復時間,避免日後再次僵硬。
⚠️ 療效因人而異
每位患者的病程、體質、年齡不同,恢復速度與治療效果也會差異。建議有肩膀疼痛或活動受限的民眾,及早就醫,由專業醫師評估後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。
👨⚕️ 呂長庚 中醫師|昀月堂中醫
📍 台中市西屯區福順路78號1樓
📞 04-2463-6606
🕒 門診時間
- 週一: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二:早診 09:00–12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三:午診 14:00–17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四:早診 09:00–12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五:午診 14:00–17:30、晚診 18:00–21:30
- 週六:早診 09:00–12:30

